第五百六十四章 见贤思齐_我在现代留过学
笔下文学 > 我在现代留过学 > 第五百六十四章 见贤思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五百六十四章 见贤思齐

  宣德门,本唐代汴州州府正衙之鼓角门,依唐制,州衙正门应为两个门洞。

  至五代朱温立国后梁,定都汴州,升汴州为开封府,于是下诏将原来的汴州州衙,改为皇宫。

  这就是如今大宋皇城的来历。

  而作为后梁皇城正门,鼓角门更名建国门。但依然是两个门洞,其后历代不改,依然维持着后梁的基本形制,就连名字都没有换过。

  直到后周广顺元年,改建国门为明德门。

  但,也就仅此而已。

  五代的武夫们,忙着砍人,根本没有时间管汴京城的皇城,‘犹未如王者之制’,明德门更是‘制度极卑陋’。

  大宋立国,才终于开始大规模的翻新和扩建皇城。

  明德门作为皇城脸面,自然是重点扩建、增修对象。

  工程结束后,太祖身边的文臣梁周翰,奉旨写了一篇《五凤楼赋》,赞美全新的明德门。

  其词曰:去地百丈,在天半空,五凤楼翘翼,若鹏运风,双龙蟠首,若鳌载宫……双阙偶立,平见千里,深映九重。

  虽然说文人总是喜欢夸大,但梁周翰的这一篇赋,还是将扩建、翻修后明德门的形制,基本勾勒清楚了——双阙三门洞,阙上有朵楼,朵楼连阙,而且规模很宏伟。

  其后,明德门的名字,开始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——太平兴国三年,改名丹凤门,大中祥符八年,更名正阳门,至明道二年,改名宣德,并沿用至今。

  但其规模与性质,再未发生过什么变化。

  最多是在外观装饰上,开始了各种花里胡哨的操作。

  并在城门下,建起了门楼。

  熙宁中,日本僧人成寻来汴京求法,就亲眼目睹了宣德门,并记录了下来:皇城南门宣德之门,七间门楼也,左右有二楼,各重重五尺许,高颇下。内面左右楼廊造列,外面有左右会,如日本朱雀门。

  成寻的记载,相当客观,这一点赵煦可以证明。

  因为太祖当年扩建、翻修明德门的时候,就是照着洛阳的唐代应天门的样子修的——太祖洛阳人,做梦都想要迁都洛阳,建都桑梓。

  在现实条件已不具备的情况下,就只能将洛阳标志性的应天门,复刻到汴京,假装自己建都洛阳。

  所以,现在的宣德门,无论是宽度、高度还是厚度,都和唐代的应天门相差无几。

  此刻,赵煦就在群臣簇拥下,来到了宣德门的城楼上。

  宣德门前的御街,已经被皇城司清理了一遍。

  远远的,赵煦看到了旌旗招展,铁甲如林,踏步而来。

  “善!”赵煦露出笑容来,向前一步,走出帷幕的范围,出现在城楼上的观礼台上。

  宣德门,自大宋立国开始,就是历代天子,与民同乐之地。

  每年的上元、中元、下元,以及帝后圣节。

  历代赵官家,都会出现在宣德门城楼上,与民同乐,通宵达旦,宣德门更是会被宫灯妆点成一座七彩霓虹之楼。

  不过,如今赵煦在守孝。

  这些庆典是不可以举办的。

  但是,狄咏凯旋是例外。

  此乃大军远征,凯旋来归,献俘太庙的圣典。

  国之大事,唯戎与祀。

  大军凯旋,献俘太庙,这是国家大礼,可以例外。

  所以,都堂才会千方百计的安排狄咏今日入京。

  就是想要让庆寿宫舒舒服服的过一个生日。

  当然了,既是献俘礼。

  两宫就不方便露面了,只能在赵煦身后的阙楼帷幕之中安坐。

  赵煦走到城楼上,放眼巍巍城楼下的御街。

  城楼下,三衙的大将们,已经全部穿戴整齐,率着皇城司的亲事官们,列于宣德门下的北方西向位置,面朝城楼上的赵煦。

  在他们的正对面,则已建起了专门为献俘而准备的礼台。

  宣德门的城门下,则是御龙诸直列队。

  伴随着一声鼓响,礼部尚书韩忠彦,身服朝服,持芴而前,沿着城楼上的回廊下芜,到了赵煦身前三步的地方,躬身拜道:“奏知陛下:四方馆使、渭州防御使、龙卫、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兼御龙第一将指挥使臣咏,前奉诏南征,今克敌凯旋,乞陛下检阅大军,受俘纳降!”

  赵煦微微颔首:“可!”

  韩忠彦当即再拜:“诺!”

  “臣谨遵旨意!”

  然后趋步退下,再转身看向在城楼两侧,朝服而立的宰执们,清了清嗓子,大声道:“陛下德音,允御龙第一将,献俘!”

  “臣等遵旨!”

  韩绛与吕公著率领百官,对着赵煦的方向拜了四拜。

  于是,入内内侍省都都知李宪,拿着一根净鞭,走上城楼。

  他用力挥动净鞭。

  啪!

  长长的净鞭,撕裂空气,声音从城楼上,传到了城楼下。

  伴随着净鞭声,盛大的献俘礼开始了。

  城楼下的城门两侧,骑着马的钧容直第一班、第二班的军乐手们,开始吹奏起各种乐器,缓缓绕着宣德门而行。

  随着钧容直们的鼓吹,献俘礼正式开始。

  茶酒班的禁军们,开始从御街两侧出现。

  有喷火的,也有踩跷跷板的,还有变魔术的……

  还有招箭班的士兵,开始表演各种花里胡哨的射箭办法。

  总之,若有现代人在此,估计会头皮发麻,深感违和与别扭。

  赵煦看着,也有些别扭。

  总感觉少了点什么?

  想了想,赵煦终于知道,少了什么了?

  摩托车杂技表演!

  要加上这个,三哥阅兵既视感就扑面而来了。

  然而,这就是大宋的特色。

  庆典、礼仪,都是为了取悦观众,特别是宣德门上的帝后。

  今天这個阵仗,其实已经很克制了。

  禁军们还没有展开他们的完全体,连十分之一的本事都还没有发挥出来。

  想要看到禁军们的全部实力,那还得去金明池。

  每年四月,金明池的龙舟比赛。

  那才是真正的盛会!

  看过的人,没有不叫好的。

  每次金明池大赛,都会吸引整个开封府的百姓前去围观。

  甚至还有不远千里来汴京,只为看一看金明池的表演的人。

  金明池的龙舟表演,观众人数低于三十万,都算是失败的!

  在封建社会,一个可以吸引三十万以上的观众的表演。

  你可以想象一下,大宋禁军们的杂技和魔术,有多么的厉害了。

  赵煦回忆着上上辈子,那几次亲临金明池,与民同乐的景象。

  就抿了抿嘴唇,脸上多少有点羞赫。

  大宋的在京禁军们,除了打仗不行,其他的都行!

  吃喝嫖赌玩乐,样样在行。

  还特别有艺术审美,他们修的院子,建的工程,美观简约,质量过硬。

  他们表演的杂技和魔术更是精彩纷呈。

  满清的八旗子弟和他们一比,都要黯然失色,自愧不如,钦佩不已。

  好在,赵煦早就认清现实了。

  对在京禁军们的战力,也不抱有任何希望和期待了。

  所以,在略微尴尬后,赵煦就恢复了正常,然后扭头看向身后。

  “文太师、张节度、冯节度、郭节度、孙学士、,可上前来,与朕同阅凯旋大军。”

  文彦博、张方平、冯京、郭逵、孙固五人,作为元老大臣,自是受邀登上了宣德门。

  而且,被特旨允许,在御前相伴。

  五人一听,当即拜道:“臣等不敢。”

  “无妨!”赵煦微笑着:“今日大军凯旋,又逢太母圣节,朕与民同乐,自也当与元老同庆!”

  “此祖宗厚遇士大夫元老之制也!”

  五位元老这才再拜:“臣等谢陛下隆恩。”

  然后美滋滋的持着朝笏,到了赵煦身旁,虽然有御龙直的阻隔未能进入赵煦身边三步之内,但他们还是深感荣幸。

  特别是冯京和郭逵,一张老脸,都已经涨红。

  赵煦又对城楼两侧持芴躬立的宰执们道:“诸位爱卿,也且上前来,与朕同庆。”

  “诺!”宰执们当然不会拒绝这种好事。

  ……

  此时,城楼下钧容直的骑士们,已经吹奏着各种乐器,走向了御街对面,而御龙第一将的凯旋大军,则已经出现在了御街尽头。

  穿着山文甲,戴着凤翅盔的狄咏,率着一个指挥的骑兵,缓步而行。

  这些骑兵手中,都持着一件件器物。

  有甲胄、头盔、旌旗、官印。

  还有人提着一个个木匣,匣子里装着的是,被斩首的贼寇大将。

  交趾太尉李常杰、广源州刺史杨景通、北件城太守李文驭等等……

  钧容直的骑士们,在到了他们面前后,立刻用极为漂亮且潇洒的策马转身,在瞬间就完成了转身、并行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n9com.com。笔下文学手机版:https://m.n9com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